找到相关内容111篇,用时6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慧能《坛经》顿教禅法论义(二)

    p. 338  四、在般若行中见自本性  慧能观察、反省“人”的存在性征,总结“人”为一种“念念不住”、“念念相续,无有断绝”的存有者;这种“人”的存有本质的发现,正为解脱成佛所以可能,与修行功夫之...,即名般若行。一念愚即般若绝,一念智即般若生。心中常愚,自言我修。般若无形相,智慧性即是。……迷人口念,智者心行。当念时有妄,有妄即非真性;念念若行,是名真性。悟此法者,悟般若法,修般若行。不修即凡,...

    陈平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60742620.html
  • 即生成就的简单法门

    《时轮金刚》中说:“若于恩师前,起信令欢喜,即生定获得,共不共成就。”佛学大师大智者萨迦尊者说:“数劫苦修般若行,施舍身首手足等,师道刹那皆圆满,故应乐修事师法。”这里的上师是特别指具有三种密法传授...

    索达吉堪布

    |学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2/1848122257.html
  • 读坛经之启示

    现实生活中修不取不舍、无念无相无住之大乘顿悟般若行。  古往今来,诸佛菩萨无不是依现实生活而证菩提。《金刚经》卷首叙述如来的身教云:“尔时,世尊食时,著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,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,还至...

    徐福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04140072.html
  • 试论玄奘法师所见印度及孟加拉国之佛教

    不同,但在某些地方他们又安止于同一所寺庙。这位中国来的朝圣者记述道,小乘常习禅定,四处经行,或静坐,这与大乘行者的三昧与般若行相去甚远。  玄奘进一步论述道,不管在哪里都会有一个长老会(即比丘僧伽)...

    [孟加拉国] 吉大港 僧伽跋梨耶长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50561728.html
  • 大龙倏起开宗风

    ,只缘一向迷妄颠倒,不能自悟;如得善知识启发,修习念念不著法相的“般若行”,一旦妄念俱减,真知发露,自然内外明彻,识自本心,成就“般若三昧”。可见,一切在心,一切在行。迷为世间,觉即净土。迷悟在心,岂...

    简雪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33264173.html
  • 六祖惠能大师禅宗思想浅谈

    般若为其旨归。到了六祖,更把这种思想发展成一种“一超直人”的顿教。他揭示“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”的途径,即是修“般若行”。他说:“菩提、般若之知,世人本自有之,即缘心迷,不能自悟,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。”...在空中。世人性空,亦复如是。”“般若是智慧,一切时中,念念不愚,常行智慧,即名般若行。”这是说众生当前心性,即是般若真空,一念愚而着境即于一切法有取有舍,般若即绝。一念智而离境即于一切法不取不舍,般若...

    释传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42859958.html
  • 中国禅宗的特色

    本性,即上述每一个人的自心。人心本性原来清净,具备菩提般若之知,只缘一向迷妄颠倒,下能自悟。若得善知识启发,修习念念下著法相的“般若行”。一旦妄念俱灭三这是“无念&...ldquo;住心看净”、“起心外照”、“摄心内证”)恰恰相反。因为南宗禅法的根本精神贯串著无相、无住,又特别提般若行。在《大般若经》中发挥无相、无...

    蔡惠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40465196.html
  • 文殊菩萨禅法

    明白般若法门,依闻、思、修的次第,渐渐于般若相应,即行般若行。二、行持名念佛。那么,如何行持名念佛呢?1、要有一个良好的修行环境,即“空闲处”。2、摄回放心、散心、逸心、攀缘心,...一行三昧的意义及其般若行和念佛行两种修持方法,下面谈谈它对中国禅宗祖师慧能大鉴禅师的巨大影响。   在日本铃木大拙校的(大乘寺本)《韶州曹溪山六祖禅师坛经》卷上曰:   善知识,一行三昧,常行直心。但行...

    崔正森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25460999.html
  • 漫谈“般若”

    “一切处所,一切时中,念念不愚,常行智慧,即是般若行;一念愚即般若绝,一念智即般若生。”由此可见般若在任何时间、任何空间都从未离开过世俗的智慧,也就是说智慧是花,般若是果,虽然不一定每朵花都能结出果实...

    华方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52939683.html
  • 慧能《坛经》顿教禅法论义(一)

    观念,因此成立了其以“迷即为众生,悟即为佛”──凡、圣皆由“一念之转”而决定的顿教禅法;所谓“即众生是佛”、“即烦恼是菩提”的“真如自性”境界,正须通过“无念,无相,无住”的“般若行”功夫,方能获致其... 2.坛经 3.禅法 4.顿教 5.见性 6.无念 7.无相 8.无住 9.般若行 10.实存心性论   p. 300  【目次】  一、前言  二、顿教禅法的心性观  (一)《坛经》的“心”字义涵 ...

    陈平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60642619.html